滁县地区志 1998版 PDF下载
书名:滁县地区志
作者:滁县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版本:方志出版社 1998版
大小:77.9MB
格式:PDF
页码:1513页
价格:10元
联系:2113845641(微信和QQ同号)
《滁县地区志》序一
滁州地处皖东,为江淮合抱,南接金陵,北望中原,山水之形兼备,四时之景不同,人文胜迹遍布,历代皆为名郡。即将出版的《滁县地区志》,洋洋200万言,滁州古今纵横备述详焉。
在这片历尽沧桑的土地上,金戈铁马演绎了一场场兴废交替,先辈们披荆斩棘,前仆后继创造了恢弘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清流关古战场断垣残壁犹闻当年车辚辚马萧萧,中都城、皇陵道尚存明太祖一代天子之显赫。太平军曾在这里转战十载,威震清廷,抗日武装英勇奋战在津浦铁路两侧,用血肉之躯铸成了民族解放的丰碑。古来皖东多名士,壮怀激越写春秋。三国名将鲁肃,抗倭英雄戚继光生于斯长于斯,“包青天”首任县令智断疑案的故事至今口碑相传。至于文人墨客倾倒于滁州山水,更留下了无数妙笔华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让天下学子吟诵千秋,吴敬梓撰《儒林外史》惊世骇俗,傲立于世界文学名著之林。
20世纪是滁州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最显著最重要的时期。滁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又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进,初步建立了城乡国民经济的基础。七十年代末,率先在这块土地上推行的农业“大包干”犹如春潮带雨,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滥觞。从此,滁州迎来了大变革、大振兴、大发展的黄金岁月,传统农业为主的滁县地区一跃而成为新兴的工贸旅游城市。
沧桑巨变;青史凿凿。其间有多少成功和失败值得铭记与思考,有无数经验和教训当引为借鉴。编写地方志的目的就在于“前有所稽,后有所鉴”。《滁县地区志》作为“一方之信史”上溯几千年,着重记述近现代特别是1949年滁县地区建置以来的自然、经济、科技、教育、政治、军事、民情、风俗等方面的情况,堪称为滁州目前比较完整系统的一部市情大全,它的问世是滁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成果。
“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我们应当珍惜和继承历史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进一步弘扬光大时代精神。
——立志改革,勇于创新。滁州人有胆有识,敢为天下先,古有圣贤建功立业,当代改革潮源出于此。农业大包干的创举,不仅在解决亿万农民的温饱,其巨大意义在敢于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宣战。如今各项改革正在全方位的深化,任务弥艰,我们当唯滁州之实,破陈俗观念,勇于探索,革故鼎新,开拓进取。
——面向天下,博采众长。滁州市地理位置优越,临江近海,为南北要冲,东西走廊。千百年间,四面八方的文化技艺、风物习俗尽传于此,形成了南北兼容的江淮风格。今日世界己走向信息时代,发达的交通通讯缩短了时空距离,市场经济不分疆界,滁州人更应当继承兼收并蓄的优良品格,面向世界,对外开放,广交四海宾朋,善取天下之长,发展滁州,建设家乡。
——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先辈们在皖东这片土地上辛勤开发,代代相继,滁州虽屡遭兵燹而得以重兴,水旱灾害濒繁而仍不断发展,正得之于一代又一代人历尽磨难,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今天,我们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新滁州,任重而道远,更加需要全市人民励精图治,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前无古人的业迹。
读罢《滁县地区志》,由然产生一种深沉的历史使命感。滁州的昨天,凝聚了多少优秀儿女奋斗的汗水和心血,滁州的今天,沫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特别是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五大为我们指引了前进的方向,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大胆开拓,以崭新的精神风貌跨入二十一世纪。
一九九七年十月
《滁县地区志》序二
《滁县地区志》终于成书问世了。几经寒暑,数易其稿。其间社会各界鼎力相助,聚沙成塔;编修人员辛勤劳作,倾心玉成。全书纵贯古今千年,遣言百万,疏误难免,当再作校正,以臻完善。
滁州历史悠久,梁置南谯州,隋初易名为滁至今。修志则始于宋,延至明清,为政者断续编修过10余部州、县志。《滁县地区志》是新中国建立后编纂的第一部滁州志。它承前人之风范,集诸志之精华,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审视和评判跌宕起伏的滁州历史,大笔勾勒了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滁州历史变迁的轨迹,翔实地记载了近现代滁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自由解放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浓墨重彩地描述了新中国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滁州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了滁州文明由原始走向现代、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曲折进程,昭示了人民创造历史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真谛。《滁县地区志》体例严谨,涉猎广泛,内容丰富,详略得当;一卷在手,千行百业,沧海桑田,尽收眼底。
“夫志非徒美观,将求其实用也”。编修志书旨在存史、资治、教化。打开《滁县地区志》,我们可以沿着历史的长河漫步,认清历史发展的规律,增强历史使命感,作出合乎历史潮流、顺应时代的理性选择;我们可以以史为鉴,知兴替,考得失,资治政,造福乡梓;我们可以纵览滁州的历史,激发对家乡的挚爱,为振兴中华、振兴滁州而奋斗不息。
恩格斯曾这样说过:“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人类历史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变动、产生和消灭。”历史的车轮驶入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是一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伟大的时代。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以空前的高速度和快节奏运动着的世界。历史召唤着古老的中华展翅腾飞,阔步迈向二十一世纪,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放眼神州,改革的大潮汹涌澎湃。我们又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勤劳智慧的滁州人民,一定能够铭记前辈创业的艰辛,肩负起历史的重托,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在滁州发展史上谱写下新的光辉篇章。
一九九七年十一月
《滁县地区志》凡例
一、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译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准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
二、本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各编及附录组成。概述提纲挈领地综述区情、统摄全志;大事记纵贯古今,记述滁县地区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大事、要事、新事,采用以编年体为主,辅以纪事本末体的写法;专志按编、章、节、目(有的目设子目)横排竖写,纵横结合。概述、大事记和附录不入编序,不分章节。
三、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多种体裁,以志为主。地图和照片集中卷首,表一般随文。
四、本志记事上限一般追溯到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92年底,贯串古今,详今略古,内容重点放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力求真实反映滁县地区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
五、本志记载范围以1992年滁县地区所辖1市6县的区划为准,除建置沿革外,其余编章不包括1992年以前曾经归属木区的县、区、乡、村的情况和数据。
六、本志人物编分人物传、人物简介(含先进人物表)和革命烈士英名录三部分。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原则,对已故立传人物以卒年为序排列。
七、本志中使用“解放前(后)”一词,系指滁县地区1949年1月25日全境解放前(后)。
八、本志中的地名、行政机构、官职等,均按当时的称谓记述;人名一律直书姓名,必要时冠以职务、职称;文件、会议、机构等名称,第一次出现时记载全称,以后则采用通用的简称。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后),重复出现时用“建国前(后)”。
九、本志中数字的用法,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和中华民国(简称民国)纪年,记数与计量(包括正负数、分数、小数、百分比、约数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清代以前纪年的年、月、日,习惯用语,词汇,专门名称和表述性语言中的数字用汉字书写。工农业产值建国前按历史资料记述,建国后按1990年不变价格记述,非1990年不变价格则注明是何价计算。
十、本志计量单位,建国前按各自时期的计量单位记述,建国后采用国务院公布的法定计量单位。其中需要对比的,按现行计量单位进行换算。统计数字一般使用滁州市(原滁县地区,下同)统计局统计数字,统计局缺的,采用历史档案、报刊图书及各有关部门、单位掌握的数字。
十一、本志纪年:清代以前用历史纪年夹注公元纪年,同年号只在首次出现时加以括注;民国纪年在每段开始使用时夹注公元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律采用公元纪年。志书内出现的××年代,均属20世纪。
十二、本志采用记述体、语体文,行文以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关于新编地方志行文规定》为规范。
十三、本志资料来自滁州市各部门和单位编写的部门志稿以及所提供的专题史料,省、地区、市档案馆历史档案,正史、旧志、家谱、报刊、专著、回忆录以及调查访问记录和发书函采集的资料,经考证鉴别后入志,一般不注明出处。